学通社见习记者鲁自立 韩继盼
《说文解字》里讲漆,“木汁,可以髹物,象形,漆如水滴而下”。一件好的漆器可以终身陪伴在侧,它同时兼具高贵的艺术感和日用的烟火气。中国漆艺术有着独有的东方元素和符号特征,从古代漆彩绘到现代漆画艺术,众多漆艺家都致力于使古老技艺呈现无限创新的可能性。我校艺术学院以此为契机,开设了漆艺术通识选修课,向学生普及漆工艺知识,传播中国传统技艺。
偶然的相遇却结下不解之缘
传承千载的楚式漆艺,承载着厚重的楚文化,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近年来,湖北省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楚式漆艺,探索了一系列创新实践,我校二十年前也开设了相应的课程——《漆艺术通识选修》。随着授课教师的离任,这门课程曾面临着停课的困境,出于对传统漆艺的热爱,官彬接手了这门课,从接手到现在将近十年。回想起当初,官彬感慨万千:“我是中途接手的,原来我学的是摄影专业呢。”
中途接手,官彬想要重启课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时真的很难,特别是阴干房,因为实验室的多次搬迁,它又不能随着实验室一起搬,根本没法用。”官彬说。在传统漆工艺中,阴干房的应用尤其重要,官彬几经周折,决定改用带瓦灰的大漆工艺,制作的作品不必拿到阴干房风干,在室内自然风干即可。这一问题解决后,官彬的漆艺课程才算真正步入正轨。
漆工艺耗时耗力工艺繁复,但摄影专业出身的官彬对于漆工艺有着独特的想法,她不拘泥于传统古板的授课方式,而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创新。“以往,都是教学生制作筷子、勺子。后来我想,其实可以让学生自主雕刻模具。”官彬介绍,“这样一来,也有学生给予了我很多惊喜,今年兔年,就有学生雕刻了兔子。”在官彬的课上,古代工艺与现代审美进行了巧妙融合。
每个作品的完成都是“磨性子”
一棵漆树最多只能割出10公斤左右的大漆。漆难得,漆工艺复杂,漆器才能天长地久。大漆有七种工艺,分别是百宝嵌、犀皮漆、雕漆、雕填、堆漆、款彩、螺钿,其中无论是上漆还是打磨,都极费心力,而且很多时候经过耐心制作和漫长等待后得到的作品并不如意。“漆器制作充满了不可控因素,考验着制作者的耐力和韧性。”官彬说。
漆工艺作为一门实践课,官彬需要在课堂上密切关注学生的制作过程,及时指出问题并指导纠错,才可能在课堂上达到理想效果。“同学们对课程的兴趣会随着课程进度慢慢转变。刚开始入手都非常起劲,到后期费时费力的风干、打磨工艺时就开始没有耐心,但到最后的贴螺钿工艺时大家的兴趣又起来了,因为这一步见效快,马上就有成效,这种成就感带来的喜悦是挡不住的。”官彬说。漆工艺制作具有周期性且不易出成品,但是精美的螺钿给漫长的漆器制作过程带来了些许惊喜。
虽然漆器制作复杂,但也有人在接触漆器后,深深着迷于它厚重的美。官彬回忆起曾经一名痴迷于传统漆工艺的学生,“他每天中午都会抽空来到实验室进行漆艺制作,整整坚持了一个学期。”漆艺制作中等待作品风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六周的课程没法完成一件作品,所以需要学生用课余时间来弥补,但在官彬的印象中,很少有学生能坚持一个学期。
传统漆艺的归宿是生活与传承
在时光里,漆器润物细无声,慢慢地、一点点地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既不突兀,也不张扬。作为艺术学院的一名教师,官彬希望以学生专业为突破口,借漆艺开阔学生视野:“对于动画专业的学生来说,更多的精力花在了适应互联网审美上,如果以后要从事国产动漫相关工作,就必须有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储备,我觉得哪怕十个孩子中有一个孩子能从这门课程受到启发也是值得的。”同时,官彬也将漆艺制作与文物修复结合起来,让两门课程相互促进。“我在课堂修‘文物’”,她淘来许多残破的瓷器,或素雅、或精美的器物,让学生学着修复。
通过选修漆艺术通识选修课,有学生对漆艺术的认识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对21级动画2班的潘莎莎来说,漆艺品的颜色对她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虽然漆器制作过程漫长而枯燥,但想到自己可以独立完成一件漆艺作品,这既是对自己努力的一种肯定,也是为手工艺的传承尽一份力。”
漆工艺的传承对整个传统文化的发展意义非凡,漆器物之美如人生,有时厚重方显贵重,有时轻盈且能羽化成蝶。湖北省有着七千多年的漆艺历史,考古过程中也陆续出土了很多漆艺品,大漆本身色泽明丽,拥有很强的防腐性,相比于青铜器而言保存更为完善。漆工艺虽然传承千年,但是工艺复杂材料珍贵,社会关注度并不高,传承漆工艺文化道阻且长,十余年,官彬带着她的课程在这条道路上发光发热,在未来,仍然如此。(学通社编辑 吴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