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级中国语言文学类 梁丽娜
近日,广州大学开设了一门叫“生死学”的选修课,授课的胡宜安教授在课堂上与同学们探讨“什么是最好的告别”和“为自己立遗嘱,写墓志铭”等特别的上课内容,传授关于生死的理性讲述,吸引了许多学生蜂拥报名。此话题也在微博上收获2.3亿阅读量,引起1.1万次的讨论。在话题引起热议的同时,也引发了当代年轻人们对生死观和生命的思考。
自古以来,“生死问题”就是一个让人避讳且逃避的问题,它让人们感到沉重与严肃,加之新冠疫情的爆发,让人的生命显得更为脆弱。不久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与克卿书院联合发布了一篇名为《生命教育、优生优死现状与观念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只有四成的受访者表示“谈到死亡很自然”;对“在大学里是否需要加入生命教育的课程获讲座”的态度上,仅有两成的被调查者认为比较需要;30.3%的人则表示对“生命教育”比较了解。这表明,多数人在面对生死时无所适从,生死教育也并未在社会普及。
对此,广州大学开设的“生死课”将“生死问题”搬上了讲台,把“生死教育”进一步普及。生与死是人生的“必修课”,不应成为禁忌,也不应对其持消极态度,更不应畏惧死亡,通过“生死教育课”,更多年轻人们能进一步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明白其中的道理与规律,从而更加珍视生命,这无疑是一件好事。在大学课堂中,除去专业理论的课程,这样看似“稀奇古怪”的课程也应是高校课堂改革的一部分。基于此,面对生死问题,高校应积极响应课程改革的号召,从培养“成才”的教育模式转为更具人文关怀的“成才+成人”的教育模式,并积极开展与“生死观”“生命教育”相关的课程与讲座,用理性科学的分析去转变学生的观念。教育的意义不单是培养一群有着过硬专业知识的学生,更重要的引导学生“向上向善”,去发现生命的真谛,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培养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生命是有温度的,“生死问题”更不是所谓的“灰色问题”。因此,高校开展生死教育课不仅积极响应了教育部对课程改革的号召,也是对“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的积极落实。在此基础上,高校应该加大改革力度,科学定位,办出水平,办出特色,着力培养有道德、有文化、有思想的大学生,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的同时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从而让更多年轻人正确认知生命,接纳死亡,积极面对人生中的挫折与失败,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