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静下心来,持之以恒,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便是我悟得的科研之道”。回忆起自己的科研历程,我校管理学院公共管理专业副教授张红霞感慨道。
回顾一程科研路,她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又执着,但成功的道路并不总是平坦的。科研期间,她大量查阅文献资料、明确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确立论点和论题。过程看似简单,实则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选题难确立、思路杂乱难以缕清、想不出好的研究方法……一个个问题接踵而至,但她知道,急躁不能解决问题。“有时好好睡上一觉,第二天灵感就突然迸发了,其实换一个环境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张红霞说道。在遭遇瓶颈时,她总能保持一颗平常心,戒骄戒躁,乐观面对。
如何整治房地产、土地方面的腐败问题?选择这样的科研命题势必是困难重重的,时政问题与开发商政治曝光的问题难以解决,面对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因素,研究总是难以打开突破口。失眠焦虑常常伴随张红霞左右,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她心中总会不自觉地牵挂研究,试图在绝境中寻找灵感。
传统的思路难以寻得解决方案,她便试图挖掘新的科研思路。自此,她开始更广泛地阅读文献资料、报纸、网络信息,从而了解更前沿的消息,同时从日常教学入手,公共管理的专业课程教学推动了她科研思路的转变,通过对不同时期房地产调控政策评估及政策变化的研究,她找寻到了科研的“把手”。“这时我知道,科研工作是不能脱离教学的,熟悉教学的过程也是利用教学提升自我的过程,只有植根教学的土壤,做到对教学过程驾轻就熟,才能为科研保驾护航。”张红霞道出科研的根基。
科研路上,总少不了“拦路虎”,由于她研究的话题敏感度高,在寻求刊物出版社发行的时候,往往会遭到婉拒。一连串没有任何缘由的拒绝令她感到失落,她转而继续寻求其他平台,经过深思熟虑,她将眼光延伸到具有国际性视野的期刊杂志上。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以她为第一作者、我校为第一单位的名为《房地产领域反腐努力、公众腐败感知与政府信任:基于中国12省的实证分析》的论文在SSCI收录的学术期刊上发表。
尽管在研究过程中,她常会因论文文章用词不够严谨、逻辑顺序混乱、内容空泛无实际意义这些问题而面临撤稿、退稿,但她从未向困难低头,通过每次总结撤稿的理由以及出版机构反馈的建议,她多次修改论文,力求语言准确精炼,观点鲜明正确。修改分析的过程其实也是进步学习的过程,一遍遍的修改、一次次的总结分析,她从中学到了大量论文写作的注意事项,并对国际性期刊论文要求有了一定的了解:论文内容要讲求实际,切忌大量理论、空话套话的堆砌。这是她学到的,也是她未来将不断追求并履行的。
访学美国也是张红霞难以忘却的一段记忆,在美国期间的学习也给她的科研带来了新的机遇。出行前的英文培训,她的听力和口语总是不尽人意,测试题目的正确率有时只有30%,同其他学员之间也存在差距。面对劣势,张红霞只能寻找空闲时间补习。“当时总感觉跟不上别人,只有利用零碎时间自己练习,但学习不就是这样的吗?”张红霞笑道。
更大的挑战还在后头,在筹备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个人讲座期间,除了克服语言上的困难,论文条理的规范、讲座内容的具体、研究态度的严谨都是她需要解决的问题。张红霞通过团队合作,梳理研究内容,校对语言确保词句精炼,充实研究内容杜绝空泛。也正是这样的精神,促成了她科研领域的成就。
一条线的两端,一头是科研工作,另一边则是教学事业,二者如何兼顾?也是一门大学问。“教学和科研应是互补的关系,科研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有时可以在教学中得到启发。”张红霞说道。课上,她提出当前的热门话题让学生们从专业角度去分析,同时把科研成果带入课堂,进行讲解和讨论。教学和科研形成了良性互动,双方得到了有益结合,令教学科研二者互动,是她对教学的态度,也是她对科研的态度。
“张老师亦师亦友,课上常常与我们一起讨论,课下提问她也会耐心解答,就连天冷加衣这样的小事也挂在嘴边。”谈起对张红霞老师的印象,2018级公共管理专业学生徐雪艳笑着说道。
一条线,既然两端相连,就应当执其两端,共同发展。科研、教学从来就不是两条分岔路,未来,她会在这两条相通相连的路上一直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