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教育科学学院潘海燕教授
在踏入教育事业这片热土的三十余年里,潘海燕一直致力于把自主生长式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打造成具有“中国味道”的教师教育理论流派。2002年以来,已在全国100多所中小学开展了几轮实验,成功构建自主生长式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及其三个基本实施范式。而作为一名教师党员,在组织需要时,他又在2017年毅然决然地投入到援疆事业中。
响应号召大爱无疆
谈到援疆过程中的困难,潘教授云淡风轻地说:“我没什么困难,有困难也是自己可以克服的困难”。他豁达的笑容让许多人以为他一切都很顺利。其实,在援疆工作中潘教授有着自己的不容易。
离行前岳母突然离世、湖南老家还有高龄父母也需要牵挂,潘海燕一方面要面对家庭的压力,一方面还要安抚其夫人的悲痛情绪,面对夫人“为什么你要去援疆?”的疑问,潘海燕也只能简短而憨厚地回答道:“我是党员,再者我是男同志。”
初到北疆,面对气候、时差等诸多不适应因素,很多一起援疆的同事都病倒了,潘教授为了不让大家担心,为了能更好更快地把援疆工作做好,他和一同援疆且来自医疗一线的同事一起积极开展各项锻炼。“在这里生病会影响工作,会让很多人牵挂,我一定要增强体质,圆满完成自己的任务。”潘海燕说道。
授人以渔培养人才
来到北疆,潘教授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当地筹建小学教育专业。为了能“授之以渔”,在来到新疆博州博尔塔拉职业技术学院的短短一个月内,潘海燕就编印了《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小学教育研究资料汇编》《小学教育文件汇编》《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资料汇编》等三本资料供对方教师学习交流。
他还用心培养了三名年轻助手,其中一名是研究生。潘教授除在工作时间积极与助手们开会研讨、调研交流之外,业余时间也经常和他们在一起,给这三名年轻人在工作上、思想上、学习上全方位引导。
潘教授还积极利用个人资源为学校广开渠道,他邀请自己新疆师范大学的朋友为学校指导工作。在潘教授的牵线搭桥下,学校的小学教育专业筹建工作在较短时间内打开了局面,相关调研工作也顺利展开,在离疆前,按要求完成了小学教育专业申报的所有文本材料。
主动请缨创新教学
潘教授作为专家指导学校师范专业建设工作,本没有安排承担教学工作,但由于学校教师和领导干部有的被派往南疆工作,有的长期驻村驻社区联系当地困难群众工作,学校教学人员严重缺乏,在这种情况下,潘教授主动承担了《幼儿心理学》《中国诗词鉴赏》《应用文写作》等三门课程教学任务。尽管有些课程不在他的专业研究领域,但潘教授认真备课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把授课、考核等教学体系认真完善。
由于当地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参差不齐,潘教授在教学中采取了“吟唱古诗词”等生动活泼的方式。在《应用文写作》课程中,民族班学生存在对部分汉字不认识的情况,潘教授从最基本的汉字教起,把汉字结构等基础知识有效的加入进来,最终学生们都能完成自己的写作任务,收获满满。
在教学过程中,潘教授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有个别班级班风不是很好,学生学习劲头不足,习惯不好,连基本的坐姿、站姿也很成问题。潘教授在接手这个班的教学后,并没有急于说教,而是冷静下来,在一起援疆的同事中找到几位有着专业特长的朋友作为“合作伙伴”。潘教授把他们请到晚自习课堂上,一位有着舞蹈特长的老师给学生们展示了形体美感;一位对机器人有所研究的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不曾了解的机器人知识;一位人生阅历丰富的老师与学生面对面畅谈人生。一系列团体辅导活动,提升了班级凝聚力与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
结好“对子” 彰显师德
学校要求教师和当地农村村民“结对子”,每位教师都有着自己对应的农村“亲戚”。和潘教授结对子的是当地农村的一名年轻人,名字叫格日力特。格日力特幼时因生病打针事故导致身体神经受损,现在成年也不能干活。潘教授每月到他家里来看望一次,每次都自费购买各种慰问品。
同时,潘教授还积极为这位年轻人的生活问题想办法。他发现格日力特有着初中文化,并且家还有一台电脑,就手把手教其学会电脑,通晓上网,并搜寻网络信息了解外面的世界,还和格日力特一起规划了未来发展——在乌鲁木齐残疾人工厂找份工作。
在潘教授的开导和鼓励下,格日力特渐渐有了年轻人应有的阳光和朝气,他从一名消沉、自卑的青年逐渐变得自信、开朗。在他看来,潘教授既像兄长又似慈父更是挚友,是潘教授陪伴着自己走出了近三十年的阴霾。
潘教授说到:“以前在国外进修时,我时刻想着自己就代表着中国人,现在在新疆支教,我就代表着湖北教师。”在援疆工作中,潘教授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时刻把“我是一名湖北教师”作为自己的形象要求。在当地人眼里,湖北教师意味着良好的师德、扎实的学识及对学生耐心、关心和爱心。
桃李无言灼灼其华
在投身教育工作的几十年里,作为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三级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导师,潘海燕先后主持教育部、省教育厅的项目10多项。作为省教育厅普通高校专业综合改革----小学教育本科专业项目负责人和湖北省小学教育专业联盟秘书长,他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国教育学刊》《人民教育》等期刊发表论文60多篇;主编专著、培训教材20多本。
2008年,潘海燕接手负责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带领同事探索师范生的培养与教学机制,试图走出一条新路来,对全省的小学教师培养与培训起到示范引导作用。他根据世界教师教育改革的走向和学校教师教育积淀的经验,于2009年9月先后与学校附近8所小学协商建立了8所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在近10年时间里,接连进行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研究”“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运行机制制度化研究”“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功能发挥研究”等几个专项研究,出版了《大学与中小学融合共生---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研究》专著、开发了《教育专业观察》课程,并主编了《教育专业观察》本科生教材。根据学校师范生实践课教学整体改革的需要,潘教授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功能与各院系开展的“师范生教师素质修练营”活动、学校“教师素质训练中心”开展的模拟训练衔接起来,形成了“师范院校实践教学3S模式”,并获得了湖北省2012年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
潘教授还以《初等教育学》为试点,逐步推开“一线讲堂”与“习明纳”活动。《初等教育学》习明纳教学方式的改革被遴选进学校“教改课集中展示”活动,并获得“湖北第二师范学院2011-2013年度教师优秀教学二等奖”。
有一股力量,叫做担当;有一份情怀,叫做奉献;有一种秉性,叫做执着。潘海燕说:“我个人的一点努力,就像一点水归于大海,虽渺小但永不干枯。”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人对国家、对党、对自己事业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