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介绍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07-27

[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介绍

专业介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2004年开始招生,2007年获得学士学位授权,2009年建立校级“机器人设计与智能控制”大学生创新实验基地。2012年获批为湖北省教育厅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及教育部和财政部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3年“物联网在智慧实验室建设中的应用”科研团队获批为湖北省高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2014年与佛罗里达理工学院开展国际联合办学,并于2018年顺利通过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合格评估。2015年申请获批建立湖北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太赫兹技术)。2019年获批为“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本专业立足光谷、服务湖北、面向全国,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基础理论厚实、专业能力过硬、综合素质优良、社会责任感强,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能胜任电子产品与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安装与调试、维护与管理等工作的创新型、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学生在考研、就业、创业、课外科技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科技发明等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至2022年初,在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大学生机器人竞赛以及“互联网+”创新创业竞赛中共获得省级以上奖励128项,申请获批国家专利46项。与近30IT企业建立了校企产学研合作,积极开展校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探索与实践,成效显著。16个学生团队获批省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17个学生团队成功创业。毕业学生80%以上在电子信息技术相关产业领域就业。本专业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专业主干课程:嵌入式程序设计基础、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基础及应用、信号与系统A、传感器原理及应用、通信电子电路、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自动控制原理、信息论与编码、嵌入式技术及应用、传感器原理及应用、EDA技术及应用、C++程序设计与算法、Java用实践等。

教学团队介绍:

1.     团队成员

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30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人数21人,占比达70%;博士以上学历人数18人,占比达60%45岁以下青年教师人数22人,占比超过70%。师资队伍主要由来自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国内知名重点大学的优秀人才组成。

本专业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突出,在Optic Express, Physics Letters A, Chinese Physics B, Journal of Physics D等国际学术期刊和国内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SCI论文80篇、核心论文44篇。本专业教师共获得国家专利授权3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近年来,本专业教师主持省级以上教研课题3项,校级教学研究项目24项,研究经费约35万元,主编教材3部。

 

2.     团队核心成员简介

 

罗毅:男,教授。从教37年,承担5-7门课程的教学任务,积极参与实验室的建设,并担任实验指导教学工作。发表论文20余篇,主编、参编教材5篇,完成教学项目2项。

 

刘姜涛:女,教授,武汉大学博士毕业。主持国家青年基金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发表SCI一区及二区论文多篇,20138月到201412月在美国纽约大学访学,2018年到2019年在武汉大学访学,主要从事无线电能传输,控制理论及应用等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

 

李莎:女,副教授,武汉大学博士毕业,美国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访问学者,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6项,主持教育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1项,主持或参与校级教研课题4项、科研课题7项;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得省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得学生评教优秀8次。

 

王怀兴:男,副教授,光学与电子信息系主任、光学与电子信息系组织委员。负责全方位组织协调竞赛训练与参赛事宜,同时主要负责互联网+、挑战杯等其他竞赛工作。2010年获评校级优秀教师、2011年获评精神文明先进个人、2013年获评学校评建先进个人;2015年获评学校师德标兵。2017年获评“我心中的好老师”校级荣誉称号。2012年、2014年、2016年三次获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优秀指导老师;2017年获评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教学成果奖校级一等奖;2006年、2007年获得两次校级教学竞赛优秀奖,2016年获得优秀教学奖。

 

罗春娅:女,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博士毕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中外合作办学国际部专业负责人。在学术期刊上发表SCIE检索论文10余篇,任教以来,每年都获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优秀。

 

徐桂敏:女,副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士毕业。发表核心以上论文10余篇,主持省厅级以上项目4项,主要研究仪器仪表技术和智能算法。

 

刘勇:男,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博士后,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太赫兹科学与技术、智慧城市(照明、医疗等)、光电材料。至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SCI论文12篇,实用新型专利12项,发明专利3项。

 

王青萍:女,副教授,博士,主持国家青年基金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发表SCI文章10余篇。

 

肖正安:男,副教授,武汉理工大学硕士毕业。研究方向为数字信号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通信电子线路等。至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中文重要核心6篇。

 

龙芸:女,副教授,湖北大学硕士毕业。研究方向为现代电子技术及应用。至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中文重要核心3篇。

 

徐辉:男,副教授,武汉理工大学硕士毕业。研究方向为信息与通信工程。至今发表论文10多篇。

 

李建明:男,博士,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毕业。研究方向为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雷达、传感器、人工智能系统。至今发表论文10篇。

 

程莉:女,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无线通信、GNSS接收机及相关的信号处理技术。以第一作者发表核心以上期刊7篇,其中SCI期刊二区1篇,三区1篇,EI收录3篇。以主要技术负责人参与国家级项目3项,以第一作者获得国防科工局一级国防船舶科技报告2项,国防科工局二级国防船舶科技报告1项;以第一作者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2项。

 

刘金波:男,讲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毕业。研究方向为6G网络,无人机通信等。至今已发表第一作者SCI论文3篇,EI检索国际会议3篇。

 

王娅:女,讲师,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负责人。发表论文10多篇,指导学生参加TI杯电子设计竞赛和“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获得多项奖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