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涛 库文静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跟时代创作出壮丽的人生诗篇。“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1]
高等学校要围绕“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要求,从落细、落小、落实入手,形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促进大学生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积极营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养成作用。[2]
当下我们身处社交媒体影响力日盛的新媒体、融媒体时代。新媒体即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体系的媒体形态,其又称新兴媒体。互联网被称之为第四媒体,是指其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新兴的又一媒体形态;智能手机被称为第五媒体。伴随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传播介质与终端不断涌现,造就了新媒体类型的多样化,如播放器媒体、阅读器媒体等。[3]特别是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勃兴,使社会舆论形成、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基本形态发生大变局,呈现出“人人都是通讯社”与“个个拥有麦克风”的现实图景。
运用网络平台创新思政课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价值观培育主阵地的神圣使命。“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考前突击”,这样的思政课教育困境在南京师范大学早已成为历史。该校探索运用网络平台改革本科生思政课教学,用网络平台传授知识点,用课堂专题传播思想,让思政教育入耳入脑入心,学生终身受益。南师大本科生的思政课内容有针对性地分成几个单元,并有意识压缩课堂教学,留时间给同学们自学,再自主进行网上单元测试、参与网上讨论。[4]
网络教学平台调动了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网络平台上的大量资料,互相交流学习体会。课堂教学由教材内容讲解转变为引导和互动为主。网络教学平台解决了本科生思政课的知识性学习,课堂教学解决了思政课认知体系的构建,两个课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合发力打造思政课新模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就应当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上下功夫。
在上海,一节全新探索实验的思政课“超级大课堂”,让人开了眼界。其强调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要求教师组队正面回答学生提问,突出师生思想碰撞、交锋。课前老师们通过课堂途径和网络平台,广泛征集大学生、思政课专任教师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困惑及疑问,问题征集过程变身大学生思考、理解、内化核心价值观的“程序”。
主动出击,构建网上舆论阵地
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既给舆论格局带来巨变,亦给舆论引导方式提出新要求,务必建设与掌握可信、可管、可控的网络阵地。
以首都师范大学为例,其“微”阵地主要有四个:就是精心经营CNU手机客户端,积极建设品牌微博,加强网络骨干队伍建设,探索新媒体管理、运行、服务新模式。新阶段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善用新媒体以打造新平台,建设新平台即是开动新思维——互联网思维的表现。直面网络思想阵地,须用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网言网语”为学生答疑解惑,向他(她)们“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重视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充分用好各类网络平台,通过平等对话、高质量的发言,引导并赢得青年。舆论引导系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重要概念之一,指运用舆论引导人们的意向,影响人们的意识、行为的传播活动。做好网上舆论引导工作,似有三条堪称指南针的精要:1、对于网上具有倾向性的、处于萌芽状态的问题,应在第一时间发出声音;2、加强正面引导,唱响网上主旋律;3、着力增强网上正面引导的亲和力。
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正能量,全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强有力网络宣传员队伍,创新网上正面宣传,善于通过议程设置来影响和掌控舆论,努力为巩固和壮大网上主流思想舆论,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作出贡献。
用校园网络文化滋养学子心灵
什么叫做网络文化呢?其是以互联网为载体、以互动交流为特质的文化形态,通常指网络中以文字、声音、图像等为样态的精神性文化成果,主要包括网络新闻、网络文学、网络视音频和网络论坛、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网络动漫以及网络教育、网络培训、网上文艺鉴赏、网上学术交流、网上购物等具体样式。[5]新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急遽崛起,全球被前所未有的网络文化所裹挟,网络文化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重要的文化硕果之一,影响着整个“地球村”。
2011年10月,中央提出要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的建设须落实到网民身上。我们要把网络文化素养教育结合公民道德教育、尤其是法治教育落实到高校校园。
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认为,传播的起源和最高境界,并不是指智力信息的传递,而是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关于“培育活泼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中山大学的经验是,一方面将中大诺贝尔大师系列讲坛、中外优秀文化讲座、文理医融合拓宽视野名师系列讲座等论坛讲座资源上网上线,让分布在四个校区的学生分享;另一方面,让学生唱主角,举办诸如毕业典礼与学位授予仪式、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揭晓颁奖典礼、维纳斯校园歌手总决赛等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此类活动或通过网络直播或全程摄录后上传中大官网,供学生及家长等点击浏览。[6]
“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2014年5月23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已连续8年为新生上入学第一课——“选择了交大,就选择了责任”;以“祖国强盛,我的责任”为主题开设“励志讲坛”,已邀请百余位嘉宾现身说法和现场交流。华东师范大学将核心价值观之核心内容贯穿于学生就业工作之中,鼓励学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加“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大学生社区服务计划等相关项目,设立“服务西部奖”和“服务基层奖”。上海大学成立“十八大”精神宣讲团,举行百场报告、讲座;探索“基于问题逻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课程教学方式”,将微视频、微内容、微课程、微学习、微互动一体化,在解答问题当中,推动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和践行。[7]
上海的易班网()推广5年、覆盖50万高校学生。“易班”为一个提供在校学生教育教学、生活服务、文化娱乐等综合服务的网络社区。这个大学生自主管理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亦成了传播核心价值观的网上阵地。
遵循规律,核心价值观生魅惑力
宋人程颢在《语录》中曰:万物皆有理,顺之则易,逆之则难。传播或曰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须遵循规律,如此这般“好东西”方能具有魅惑力。所谓魅惑即诱惑,魅惑力就是诱惑力。
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而言,新媒体并非洪水猛兽,而是可以让生活更美好的秋月春风。在当下这个人人可以发声的时代,只要遵循背后的规律,原本充满“说教味”的内容同样可以变得魅惑力十足。深深嵌入大学生的新媒体,理应对“天之骄子”价值观的培育和人格之完善发挥润物无声的正能量。
新媒体正以加速度占领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正确认识这一新趋势,及时转变工作理念,保证新媒体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首先是将说教宣讲“升级”至行为引导,在新一代大学生身上,传统的面对面教育、课堂宣讲等思想教育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需要,借助各种新媒体手段来实现对大学生的行为管理显得更加事半功倍;同时将管理手段转变为工作平台,以往各高校通过技术监管、实名注册、删除敏感网帖等技术手段来监控网络舆情,常导致诱发学生的抵触情绪、逆反心理。应该从事后管理向事前管理与常态管理“跃进”。不少高校十分重视网站建设,但多停留在知识共享的层面,只是简单内容的展示、罗列,无顶层设计之系统性与连贯性。[8]应该以价值共享为突破口,提供传达价值观的、真正影响学生思想的优质内容,将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思想广而告之。
实处用力,紧密联系实际、知行合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惟有通过不断实践,才能使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自己的实践智慧。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思想理论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大学生在切身的社会实践中增长见识、完善自我,从而取得实际效果。
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需要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打造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组织大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爱心公益活动、益德益智的科研发明和创新创造活动、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和勤工俭学活动。[9]
以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才培养,关键在于社会实践;不能光说不练、只说不做,一定要在践行中培育和弘扬。大学生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必须从实处发力,紧密联系实际,坚持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乃知之成。核心价值观的贯彻,人生观的升华,历经从倡导培育到自觉规范、日常践行、蔚然成风“四部曲”。注重实践教育,拓展校外实践基地,强化教育实习实训。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模范学习、爱心公益等主题活动,鼓励学生关爱他人、奉献社会、提升自我,自觉倡导引领良好道德风尚。中国人民大学连续两年开展了“千人百村”社会调研活动,同学们在“接地气”的调研中加深了对国情民情的直观认识。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因为基层是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与人交往中诚信友善,在生产劳动中尽责尽力,在生活实际、社会实践中把道德养成与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蔚然成风。
【本文为中共湖北省委高校工委、湖北省高等学校党建研究会2013-2014年度党建研究课题《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路径》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青年报,2014-5-5.
[2]袁贵仁.坚持立德树人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教育报,2014-5-24.
[3]童兵主编.新闻传播学大辞典.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
[4]缪志聪.从被动听讲到主动思考.中国教育报,2014-6-21.
[5]李文明,吕福玉.网络文化通论.北京:学习出版社,2012年.
[6]中共中山大学委员会.营造务实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求是,2014(17).
[7]姜泓冰.“超级大课堂”解说核心价值观.人民日报,2014-6-12.
[8]赵婀娜.新媒体上建起新课堂.人民日报,2011-7-8.
[9]郭建宁主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释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
链接:http:/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跟时代创作出壮丽的人生诗篇。“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1]
高等学校要围绕“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要求,从落细、落小、落实入手,形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促进大学生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积极营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养成作用。[2]
当下我们身处社交媒体影响力日盛的新媒体、融媒体时代。新媒体即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体系的媒体形态,其又称新兴媒体。互联网被称之为第四媒体,是指其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新兴的又一媒体形态;智能手机被称为第五媒体。伴随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传播介质与终端不断涌现,造就了新媒体类型的多样化,如播放器媒体、阅读器媒体等。[3]特别是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勃兴,使社会舆论形成、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基本形态发生大变局,呈现出“人人都是通讯社”与“个个拥有麦克风”的现实图景。
运用网络平台创新思政课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价值观培育主阵地的神圣使命。“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考前突击”,这样的思政课教育困境在南京师范大学早已成为历史。该校探索运用网络平台改革本科生思政课教学,用网络平台传授知识点,用课堂专题传播思想,让思政教育入耳入脑入心,学生终身受益。南师大本科生的思政课内容有针对性地分成几个单元,并有意识压缩课堂教学,留时间给同学们自学,再自主进行网上单元测试、参与网上讨论。[4]
网络教学平台调动了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网络平台上的大量资料,互相交流学习体会。课堂教学由教材内容讲解转变为引导和互动为主。网络教学平台解决了本科生思政课的知识性学习,课堂教学解决了思政课认知体系的构建,两个课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合发力打造思政课新模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就应当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上下功夫。
在上海,一节全新探索实验的思政课“超级大课堂”,让人开了眼界。其强调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要求教师组队正面回答学生提问,突出师生思想碰撞、交锋。课前老师们通过课堂途径和网络平台,广泛征集大学生、思政课专任教师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困惑及疑问,问题征集过程变身大学生思考、理解、内化核心价值观的“程序”。
主动出击,构建网上舆论阵地
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既给舆论格局带来巨变,亦给舆论引导方式提出新要求,务必建设与掌握可信、可管、可控的网络阵地。
以首都师范大学为例,其“微”阵地主要有四个:就是精心经营CNU手机客户端,积极建设品牌微博,加强网络骨干队伍建设,探索新媒体管理、运行、服务新模式。新阶段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善用新媒体以打造新平台,建设新平台即是开动新思维——互联网思维的表现。直面网络思想阵地,须用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网言网语”为学生答疑解惑,向他(她)们“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重视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充分用好各类网络平台,通过平等对话、高质量的发言,引导并赢得青年。舆论引导系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重要概念之一,指运用舆论引导人们的意向,影响人们的意识、行为的传播活动。做好网上舆论引导工作,似有三条堪称指南针的精要:1、对于网上具有倾向性的、处于萌芽状态的问题,应在第一时间发出声音;2、加强正面引导,唱响网上主旋律;3、着力增强网上正面引导的亲和力。
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正能量,全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强有力网络宣传员队伍,创新网上正面宣传,善于通过议程设置来影响和掌控舆论,努力为巩固和壮大网上主流思想舆论,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作出贡献。
用校园网络文化滋养学子心灵
什么叫做网络文化呢?其是以互联网为载体、以互动交流为特质的文化形态,通常指网络中以文字、声音、图像等为样态的精神性文化成果,主要包括网络新闻、网络文学、网络视音频和网络论坛、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网络动漫以及网络教育、网络培训、网上文艺鉴赏、网上学术交流、网上购物等具体样式。[5]新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急遽崛起,全球被前所未有的网络文化所裹挟,网络文化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重要的文化硕果之一,影响着整个“地球村”。
2011年10月,中央提出要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的建设须落实到网民身上。我们要把网络文化素养教育结合公民道德教育、尤其是法治教育落实到高校校园。
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认为,传播的起源和最高境界,并不是指智力信息的传递,而是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关于“培育活泼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中山大学的经验是,一方面将中大诺贝尔大师系列讲坛、中外优秀文化讲座、文理医融合拓宽视野名师系列讲座等论坛讲座资源上网上线,让分布在四个校区的学生分享;另一方面,让学生唱主角,举办诸如毕业典礼与学位授予仪式、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揭晓颁奖典礼、维纳斯校园歌手总决赛等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此类活动或通过网络直播或全程摄录后上传中大官网,供学生及家长等点击浏览。[6]
“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2014年5月23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已连续8年为新生上入学第一课——“选择了交大,就选择了责任”;以“祖国强盛,我的责任”为主题开设“励志讲坛”,已邀请百余位嘉宾现身说法和现场交流。华东师范大学将核心价值观之核心内容贯穿于学生就业工作之中,鼓励学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加“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大学生社区服务计划等相关项目,设立“服务西部奖”和“服务基层奖”。上海大学成立“十八大”精神宣讲团,举行百场报告、讲座;探索“基于问题逻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课程教学方式”,将微视频、微内容、微课程、微学习、微互动一体化,在解答问题当中,推动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和践行。[7]
上海的易班网()推广5年、覆盖50万高校学生。“易班”为一个提供在校学生教育教学、生活服务、文化娱乐等综合服务的网络社区。这个大学生自主管理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亦成了传播核心价值观的网上阵地。
遵循规律,核心价值观生魅惑力
宋人程颢在《语录》中曰:万物皆有理,顺之则易,逆之则难。传播或曰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须遵循规律,如此这般“好东西”方能具有魅惑力。所谓魅惑即诱惑,魅惑力就是诱惑力。
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而言,新媒体并非洪水猛兽,而是可以让生活更美好的秋月春风。在当下这个人人可以发声的时代,只要遵循背后的规律,原本充满“说教味”的内容同样可以变得魅惑力十足。深深嵌入大学生的新媒体,理应对“天之骄子”价值观的培育和人格之完善发挥润物无声的正能量。
新媒体正以加速度占领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正确认识这一新趋势,及时转变工作理念,保证新媒体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首先是将说教宣讲“升级”至行为引导,在新一代大学生身上,传统的面对面教育、课堂宣讲等思想教育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需要,借助各种新媒体手段来实现对大学生的行为管理显得更加事半功倍;同时将管理手段转变为工作平台,以往各高校通过技术监管、实名注册、删除敏感网帖等技术手段来监控网络舆情,常导致诱发学生的抵触情绪、逆反心理。应该从事后管理向事前管理与常态管理“跃进”。不少高校十分重视网站建设,但多停留在知识共享的层面,只是简单内容的展示、罗列,无顶层设计之系统性与连贯性。[8]应该以价值共享为突破口,提供传达价值观的、真正影响学生思想的优质内容,将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思想广而告之。
实处用力,紧密联系实际、知行合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惟有通过不断实践,才能使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自己的实践智慧。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思想理论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大学生在切身的社会实践中增长见识、完善自我,从而取得实际效果。
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需要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打造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组织大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爱心公益活动、益德益智的科研发明和创新创造活动、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和勤工俭学活动。[9]
以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才培养,关键在于社会实践;不能光说不练、只说不做,一定要在践行中培育和弘扬。大学生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必须从实处发力,紧密联系实际,坚持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乃知之成。核心价值观的贯彻,人生观的升华,历经从倡导培育到自觉规范、日常践行、蔚然成风“四部曲”。注重实践教育,拓展校外实践基地,强化教育实习实训。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模范学习、爱心公益等主题活动,鼓励学生关爱他人、奉献社会、提升自我,自觉倡导引领良好道德风尚。中国人民大学连续两年开展了“千人百村”社会调研活动,同学们在“接地气”的调研中加深了对国情民情的直观认识。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因为基层是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与人交往中诚信友善,在生产劳动中尽责尽力,在生活实际、社会实践中把道德养成与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蔚然成风。
【本文为中共湖北省委高校工委、湖北省高等学校党建研究会2013-2014年度党建研究课题《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路径》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青年报,2014-5-5.
[2]袁贵仁.坚持立德树人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教育报,2014-5-24.
[3]童兵主编.新闻传播学大辞典.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
[4]缪志聪.从被动听讲到主动思考.中国教育报,2014-6-21.
[5]李文明,吕福玉.网络文化通论.北京:学习出版社,2012年.
[6]中共中山大学委员会.营造务实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求是,2014(17).
[7]姜泓冰.“超级大课堂”解说核心价值观.人民日报,2014-6-12.
[8]赵婀娜.新媒体上建起新课堂.人民日报,2011-7-8.
[9]郭建宁主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释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
链接:http:/